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7:31 点击次数:135
1390年,朱元璋命令将李善长及其妻子、儿女、侄子等七十余口一同处决。行刑前,李善长试图以一份免死铁券保命。当他递出铁券时,朱元璋却冷笑着说道:“你仔细看看,上面写的是什么!”李善长震惊地发现,这张铁券最后写着“除谋反大逆”五个字,这才意识到自己已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。
朱元璋在称帝后,曾高度评价李善长,并将他与汉初的萧何相提并论。他感慨道:“朕出自草莽,提三尺剑,带领数千兄弟,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拼搏。那时,李善长亲自来投奔,倾心谋划,协力渡江,最终定居南京。在这短短的两三年里,我们训练了数十万兵马,东征西讨,李善长始终留守后方,负责粮草转运和物资供应,确保军队战斗力不减。他的奉献,朕无不知晓,其他人未必了解。萧何因协助刘邦立下赫赫战功,千秋传颂,但与李善长相比,未必能胜过他。” 正如朱元璋所说,李善长无疑是他打江山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功臣。李善长忠心耿耿,在关键时刻为朱元璋出谋划策,为其建立了强大的后勤保障,功不可没。李善长不仅精通文史,还智慧过人,经常给朱元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,劝他效仿刘邦,广纳贤才,整顿军纪。可以说,在刘伯温到来之前,李善长既是朱元璋的丞相,又是他的军事谋士,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职务。 尽管在朱元璋心中李善长的地位无人能撼动,后来即使刘伯温辅佐下,朱元璋也在击败陈友谅、张士诚后登上帝位,但在封功时,朱元璋特别提到李善长:“虽然李善长没有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,但他随我多年来,为我提供了军粮,贡献巨大,应当晋封为大国。”于是,李善长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、特进光禄大夫、左柱国、太师、中书左丞相,并封为韩国公,年禄四千石,子孙世袭。而与之相比,虽然帮助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刘伯温仅被封为诚意伯,食禄只有二百四十石,差距显而易见。这一切,足以见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偏爱与重视。 然而,李善长却未能珍惜这份宠爱。尽管在明朝初期,他的权势几乎达到了顶峰,连徐达、汤和、刘伯温都不如他,但李善长的行为逐渐暴露出傲慢与不知进退。他在朝中大肆结党营私,任何与他意见不合的大臣,都会遭到他激烈的攻击,甚至陷害罢官。就连深受朱元璋器重的刘伯温,曾因政策分歧而被李善长当众辱骂,最终不得不辞职离开朝廷。 随着李善长权势的膨胀,朝中对他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复杂,许多人开始心生忌惮。直到李善长因病请假,朱元璋趁机将其退休,三位新任丞相杨宪、汪广洋、胡惟庸相继坐镇。然而,这三人最后却纷纷倒台,尤其是胡惟庸被揭发为谋反,家族被抄。胡惟庸案件发酵后,有人指控李善长的亲戚李存义参与其中,甚至为谋反提供了支持。朱元璋念及昔日的情谊,下令免去李存义父子之死,并将他们安置在崇明。 即使如此,李善长依然没有心怀感恩。更令人气愤的是,在朱元璋重病卧床时,李善长和儿子李祺竟未曾前来看望,这一行为进一步激化了朱元璋对他的怨恨,昔日君臣关系的裂痕愈发显著。 最后,李善长因自己建府邸时私自向汤和借用兵力一事,彻底激怒了朱元璋。朱元璋获知此事后,立即派人调查,发现李善长有多次涉及胡惟庸谋反的行为。原来,李善长早知胡惟庸的叛国之事,却未及时向朱元璋报告。此事彻底触发了朱元璋的愤怒,他下令严审李存义父子,最终揭开了李善长与胡惟庸等人勾结谋反的真相。李善长的死,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。 最终,朱元璋下令将77岁的李善长连同其家人七十余口一并处死。当李善长最后一次拿出免死铁券求情时,朱元璋冷笑着告诉他:“你仔细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!”李善长这才看清铁券的真相,最后一叹,随即与家人一同赴死。 李善长虽才智过人,却缺乏萧何般的保身智慧。萧何在刘邦称帝后,为了自保,不惜通过自污方式消除刘邦戒心,最终保全了家族。而李善长却因自负权势,最终酿成了自己的灭顶之灾。 发布于:天津市